04立体交叉设计 |
||||||
04立体交叉设计 |
||||||
| 4.1.1 立体交叉的定义 | P354 | 4.1.2 立体交叉的分类 | P354 | 4.1.3 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 | P357
| 4.2.1 立交选型的因素 | P359 | 4.2.2 立交选型的基本原则 | P359 | 4.2.3 立交选型的基本要求 | P360 | 4.2.4 互通式立交的选型分析 | P361 | 4.2.5 立体交叉的基本形式及适用条件 | P363
| 4.3.1 一般规定 | P367 | 4.3.2 控制要素 | P371
| 4.4.1 设计交通量 | P374 | 4.4.2 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 P375
| 4.5.1 枢纽互通式立交的常用形式及适用范围 | P377 | 4.5.2 一般互通式立交的常用形式及适用范围 | P382 | 4.5.3 分离式立交的常用形式及适用范围 | P386
| 4.6.1 匝道的组成 | P387 | 4.6.2 匝道的运行特征 | P387 | 4.6.3 匝道的基本形式 | P387 | 4.6.4 喇叭形立交的环形匝道 | P389 | 4.6.5 环形交叉的环道设置 | P391 | 4.6.6 菱形立交的匝道设置 | P393
| 4.7.1 主线线形技术指标 | P395 | 4.7.2 平面线形设计 | P398 | 4.7.3 纵断面线形设计 | P398 | 4.7.4 主线横断面设计 | P399 | 4.7.5 其他设计要点 | P399
| 4.8.1 匝道线形技术指标 | P400 | 4.8.2 匝道平面线形设计 | P403 | 4.8.3 匝道纵断面线形设计 | P411 | 4.8.4 匝道平纵线形组合 | P414 | 4.8.5 匝道横断面设计 | P414 | 4.8.6 匝道曲线部分的加宽 | P419 | 4.8.7 匝道曲线部分的超高 | P422
| 4.9.1 匝道端部设计要点 | P429 | 4.9.2 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 P434 | 4.9.3 分合流设计 | P438 | 4.9.4 立交范围内相邻匝道出入口之间的最小净距 | P441
| 4.10.1 变速车道的一般形式 | P444 | 4.10.2 变速车道的长度及相关参数 | P446 | 4.10.3 变速车道的横断面设置 | P457 | 4.10.4 主线为曲线时变速车道的线形 | P458 | 4.10.5 变速车道的超高及其过渡设置 | P458
| 4.11.1 辅助车道设置原则 | P461 | 4.11.2 辅助车道设计要点 | P463
| 4.12.1 交织车道类型 | P465 | 4.12.2 交织车道设计要点 | P467
| 4.13.1 集散车道设置原则 | P469 | 4.13.2 集散车道设计要点 | P469
| 4.14.1 互通式立交间距构成 | P470 | 4.14.2 互通式立交最小间距 | P472
| 4.15.1 出入口形式的统一性 | P475 | 4.15.2 路线的连续性 | P476 | 4.15.3 重叠路线 | P478 | 4.15.4 基本车道数和车道数平衡 | P479 | 4.15.5 辅道系统的立交设置 | P480 | 4.15.6 标志标线与信号 | P480 | 4.15.7 立交范围的人非系统设置 | P480 | 4.15.8 立交范围的公交站点设置 | P480 | 4.15.9 立交范围内的附属设施 | P481
| 4.16.1 分离式立交一般形式 | P485 | 4.16.2 分离式立交设置条件 | P485 | 4.16.3分离式立交设计要点 | P486
| 4.17.1 道路交通安全概述 | P488 | 4.17.2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 | P490 | 4.17.3 安全性评价工作阶段 | P492 | 4.17.4 设计阶段立交安全评价 | P492
| 4.18.1 收集资料 | P496 | 4.18.2 立交设计步骤 | P496 | 4.18.3 立交分析方法 | P497
| 4.19.1 国内外道路CAD技术的发展 | P499 | 4.19.2 道路与立交 | P501 | 4.19.3 国内外代表性道路CAD软件 | P502 | 4.19.4 BIM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P504
| 4.20立交设计示例 | 12个 P515
参考文献
《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第二版).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6.3
| 主页 | 道路检索 | 资源目录 | 道路设计指引 | (手机建议横屏浏览)服务支持 | HA公路规范体系 | HF市政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