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公共图书 |
BA公共电子书 |
BB公共音频 |
BC公共视频 |
|
|
|
| 中华民族 | 中华文化 | 老钱文化 | 毛泽东社会重塑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 |五族共和_百度百科 |
六大古都都有哪些文化特色?(2017年08月04日)辛亥革命:"五族共和"如何成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总原则(2024-09-25) "五族共和"及其历史意义(20160921)
《全球通史》作者讲述为何要研究历史(20180130) 人类"轴心时代"的思想光芒(20170331)
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如何看待"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 网页链接 | 柯林武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网页链接 |
汉文学网 https://www.hwxnet.com/ 我爱语文 http://www.52yuwen.com/ 拼音学习网 http://a.dgqjj.com/ 汉辞典 http://www.hydcd.com/
中国文化 http://cn.chinaculture.org/ 中华文化促进会 http://www.ccps.com.cn/ 中国文艺网 http://www.cflac.org.cn/ | 儒释道 | 大国崛起 |
中国文化传媒 http://www.ccdy.cn/ 中国传统文化网 http://www.zgctwh.com.cn/ 中华文化大学 http://zhwhdx.ustc.edu.cn/zhwhdx/
中华文化20讲 | 网页链接 | 中华文化学习网 http://www.51cjh.cn/index.asp
| 相关网站 | 辛亥革命 http://www.xhgm100.com/ 抗日战争纪念馆 http://www.1937china.com/index2.shtml | 维基百科--历史 |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多源融合、渐进统一的漫长过程,其文化特点体现为多元一体、兼容并蓄。以下是核心脉络与特点的梳理:
一、形成过程:从多元到一体的四个阶段
1. 史前多元起源(新石器时代)
- 六大文化区系:
- 黄河中下游(仰韶、龙山文化):华夏族核心源头
- 长江中下游(河姆渡、良渚文化):稻作文明
- 北方草原(红山文化):游牧文化雏形
- 西南(三星堆文化):神秘青铜文明
- 华南(百越文化):渔猎与梯田农业
- 青藏高原(卡若文化):高原适应性文化
- 早期交流:玉器、陶器纹饰的跨区域相似性,证明史前文化网络已存在。
2. 华夏凝聚与“中国”概念初现(夏商周至秦汉)
- 三代整合:
- 夏商周三代通过分封制将黄河中下游部族纳入“天下”体系。
- “华夏”概念形成:周人以“礼乐”区分“华夏-夷狄”,但强调“以夏变夷”。
- 秦汉大一统(关键转折):
- 秦统一六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郡县制,奠定政治一体基础。
- 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家为文化纽带;设西域都护府,将新疆纳入版图。
3. 民族大融合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宋元)
- 北方胡汉融合:
- “五胡入华”(匈奴、鲜卑、羯、氐、羌)建立政权(如北魏),推行汉化(孝文帝改革)。
- 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并行:游牧习俗(骑射、胡床)、音乐(琵琶)融入中原。
- 南方开发与民族交融:
- 汉族南迁推动江南开发,百越、山越等族群逐渐融入汉族。
- 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东南沿海与东南亚文化互动。
- 元清整合边疆:
- 元朝将西藏、云南正式纳入中央管辖(设宣政院、行省)。
- 清朝平定准噶尔、改土归流,确立现代中国疆域框架。
4. 近代民族意识觉醒(19世纪至今)
- 危机中凝聚:
- 列强侵略激发“中华民族”概念(梁启超1902年首提),抗日战争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强化民族认同。
- 现代构建:
- 1949年后确立56个民族的多元格局,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成为国家叙事核心。
二、文化特点:多元一体的核心特质
1. 地理基础塑造多元性
- 南北差异:
区域 |
生产方式 |
文化代表 |
黄河流域 |
旱作农业 |
儒家礼制、四合院 |
长江流域 |
稻作农业 |
水乡文化、茶道 |
草原地区 |
游牧 |
那达慕、蒙古包 |
青藏高原 |
高原牧业 |
藏传佛教、碉楼 |
云贵高原 |
山地农耕 |
梯田文化、多神信仰 |
2. 思想与价值观的融合性
- 儒释道互补:
- 儒家(伦理秩序) + 佛教(轮回慈悲) + 道教(自然无为) → 共同构成精神内核。
- 实用理性:
- 重视现世生活(如“民以食为天”),宗教服务于世俗伦理。
- 和谐观念:
-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而不同”(族群关系)。
3. 制度与文字的整合力
- 中央集权制度:
- 汉字的核心作用:
- 超越方言的音义分离文字,成为文化传承载体(如越南、朝鲜曾用汉字)。
- 方言差异巨大(粤语、闽南语等),但书面语统一。
4. 民俗与艺术的多样性
- 节庆融合:
- 春节(汉)、泼水节(傣)、雪顿节(藏)、古尔邦节(回)共存并相互影响。
- 艺术形式:
- 中原:京剧、书法、水墨画
- 边疆:藏族唐卡、维吾尔木卡姆、苗族银饰
- 饮食文化:
- 北方面食、南方米食、游牧民族肉乳制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辣椒、番茄等食材。
三、重要历史整合机制
- 移民实边:
- 和亲联姻:
- 经济互赖:
- 茶马古道(汉藏贸易)、草原丝绸之路(农耕-游牧交换)。
- 战争与和平交替:
- 冲突推动技术传播(如骑兵战术),和平时期通商通婚加速融合。
总结:超稳定文化共同体
中华民族以地理单元完整性(高原-草原-海洋包围的相对封闭空间)为舞台,通过儒家伦理为软纽带、中央集权为硬框架,历经五千年将数百个族群熔铸为“多元一体”的文明实体。其最大特点是:
- 文化韧性:外来文化(佛教、伊斯兰教)本土化而非取代原生文明。
- 包容逻辑:以文化认同(“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而非血统定义归属。
- 动态平衡:统一与分裂交替,但“大一统”始终是政治理想终极目标。
费孝通总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正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文化密码。
| 主页 | 道路检索 | 资源目录 | 道路设计指引 | (手机建议横屏浏览)服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