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路术语 | 城市道路术语 | 专业名词术语理解 | GBJ 124-88道路工程术语标准 | 泰安华塑工程材料有限公司 |

2 术语 (JTG B01-20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2.1 术语(JTG/T B02-01-200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2 术语(JTG B05―2015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 )

2 术语(JTG B05-01-2013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

2 术语(JTG C10-2007公路勘测规范)

2.1 术语(JTG/T D31-02-2013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

2.1 术语(JTG D40-2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2.1 术语(JTG D60-201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2.1 术语(JTG D63-200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2.1 术语(JTG/TD64-01-2015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

2.1 术语(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2 术语(JTG 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3.1 术语和定义(GB 14886-2016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

B01 2 术语(JTGB01-20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2.0.1 公路改扩建 highway reconstruction & extension
 在现有公路的基础上,为提高技术等级、通行能力或改善技术指标而进行的公路建设工程,包括公路的改建、扩建等。

2.0.2 公路功能 highway function
 公路在路网中为车辆出行提供畅通直达、汇集疏散和出入通达的交通服务能力。主要干线公路和次要干线公路具有畅通直达的功能,主要集散公路和次要集散公路具有汇集疏散的功能,支线公路具有出入通达的功能。

2.0.3 设计速度 design speed
 确定公路设计指标并使其相互协调的设计基准速度。

2.0.4 运行速度 operating speed
 路面平整、潮湿,自由流状态下,行驶速度累计分布曲线上对应于85%分位值的速度。

2.0.5 限制速度 posted speed limit
 对公路上行驶车辆规定的允许行驶速度的限值。

2.0.6 设计车辆 design vehicle
 公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代表车型,其外廓尺寸、载质量和动力性能是确定公路几何参数的主要依据。

2.0.7 设计通行能力 design traffic capacity
 相应设计服务水平下,公路设施通过车辆的最大小时流率。

2.0.8 服务水平 level of service
 驾驶员感受公路交通流运行状况的质量指标,通常用平均行驶速度、行驶时间、驾驶自由度和交通延误等指标表征。

2.0.9 避险车道 evacuation/escape lane
 在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制动失效车辆驶离、减速停车、自救的专用车道。

2.0.10 硬路肩 hard shoulder
 与行车道相连,具有一定路面强度的带状部分。主要用于:为行车提供侧向余宽,为路面结构提供横向保护,为故障车辆紧急停车提供全部或者部分宽度等。

2.0.11 设计使用年限 design working/service life
 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正常养护条件下,路面、桥涵、隧道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或更换,即可按其预定目的使用的年限。

2.0.12 电子不停车收费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利用车辆自动识别技术实现不停车收费的全电子收费方式,简称ETC。

B02 2.1 术语(JTG/T B02-01-200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2.1.1 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权限批准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2 抗震设防标准 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
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公路桥梁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2.1.3 地震作用 earthquake action
作用在结构上的地震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2.1.4 E1地震作用 earthquake action El
工程场地重现期较短的地震作用,对应于第一级设防水准。

2.1.5 E2地震作用 earthquake action E2
工程场地重现期较长的地震作用,对应于第二级设防水准。

2.1.6 地震效应seismiceffect
由地震作用引起的桥梁结构内力与变形等效应的总称。

2.1.7 设计基本地震动加速度 design basic acceleration of ground motion
重现期为475年的地震动加速度的设计取值。

2.1.8 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抗震设计用的加速度反应谱曲线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取决于地震环境和场地类别。

2.1.9 设定地震 scenario earthquake
根据场址地震危险性概率估计、区域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的与设防地震动协调一致的地震,用震级和距离对表达。

2.1.10 非一致地震动输入 multi-support-excitation
特大跨径桥梁抗震分析,尤其是时程分析中各个桥墩的地震动输入有所不同,反映了地震动场的空间变异性和空间相关性。

2.1.11 液化liquefaction
地震中覆盖土层内孔隙水压急剧上升,一时难以消散,导致土体抗剪强度大大降低的现象。多发生在饱和粉细砂中,常伴生喷水、冒砂以及构筑物沉陷、倾倒等现象。

2.1.12 侧向滑移 lateral spreading
伴随液化发生的较大范围地基土水平方向移动的现象。

2.1.13 抗震概念设计 seismic concept design
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归纳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桥梁结构总体布置、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2.1.14 弹性抗震设计 elastic seismic design
不允许桥梁结构发生塑性变形,用构件的强度作为衡量结构性能的指标,只需校核构件的强度是否满足要求。

2.1.15 延性抗震设计 ductility seismic design
允许桥梁结构发生塑性变形,不仅用构件的强度作为衡量结构性能的指标,同时要校核构件的延性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2.1.16 延性构件ductile member
延性抗震设计时,允许发生塑性变形的构件。

2.1.17 能力设计 capacity design
为确保延性抗震设计桥梁可能出现塑性铰的桥墩的非塑性铰区、基础和上部结构构件不发生塑性变形和剪切破坏,必须对上述部位、构件进行加强设计,以保证非塑性铰区的弹性能力高于塑性铰区。

2.1.18 能力保护构件 capacity protected member
采用能力保护设计原则设计的构件。

2.1.19 减隔震设计 seismic isolation design
在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或基础之间设置减隔震系统,以增大原结构体系阻尼和(或)周期,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和(或)减小输入到上部结构的能量,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

2.1.20 抗震措施 seismic measure
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2.1.21 抗震构造措施 details of seismic measures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2.1.22 常规桥梁 ordinary bridge
包括单跨跨径不超过150m的混凝土梁桥、圬工或混凝土拱桥。

2.1.23 特殊桥梁 special bridge
包括斜拉桥、悬索桥、单跨跨径150m以上的梁桥和拱桥。

B05 2 术语(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 JTG B05―2015)

2.0.1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 highway safery audit
从公路使用者的角度,按一定的评价程序,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公路交通安全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在公路交通行业也称为公路安全性评价、交通安全评价、行车安全评价,或简称为安全性评价、安全评价、安全评估。

2.0.2 运行速度协调性 consistency of operating speed
评价线形设计一致性的指标,采用相邻路段运行速度差值,以及同一路段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差值进行评价。

2.0.3 安全检查清单 safety audit checklist
根据事故预防原理、设计标准以及公路安全工程经验等编制的安全检查表。

B05-01 2 术语(JTG B05-01-2013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

2.0.1 公路护栏 highway barriers
 设置于公路行车道外侧或中央分隔带的一种带状吸能结构,车辆碰撞时通过自体变形或车辆爬升吸收碰撞能量,从而降低乘员的伤害程度。

2.0.2 护栏标准段 standard sections of highway barriers
 断面结构形式保持不变并在一定长度范围内连续设置的公路护栏结构段。

2.0.3 护栏过渡段 transition sections of highway barriers
 设置于两种不同结构形式或不同防护等级的公路护栏之间、连接平顺、结构刚度平稳过渡的公路护栏结构段。

2.0.4 中央分隔带开口护栏 highway barriers of median opening
 设置于中央分隔带开口处、具有开启功能的公路护栏结构段。

2.0.5 护栏端头 terminals of highway barriers
 设置于护栏标准段起始端或结束端的一种吸能结构。

2.0.6 防撞垫 crash cushions
 设置于公路交通分流处或障碍物前端的一种吸能结构,车辆碰撞时通过自体变形吸收碰撞能量,从而降低乘员的伤害程度。

2.0.7 可导向防撞垫 redirective crash cushions
 具备侧碰导向功能的防撞垫。

2.0.8 非导向防撞垫 non-redirective crash cushions
 不具备侧碰导向功能的防撞垫。

2.0.9 公路护栏安全性能 safety performance of highway barriers
 公路护栏所具有的对碰撞车辆的阻挡功能、缓冲功能和导向功能。

2.0.10 阻挡功能 containment performance
 公路护栏阻挡碰撞车辆穿越、翻越和骑跨的能力。

2.0.11 缓冲功能 buffering performance
 公路护栏降低对碰撞车辆和车内乘员冲击程度的能力。

2.0.12 导向功能 redirective performance
 公路护栏使碰撞车辆向行车方向顺利导出并恢复运行状态的能力。

2.0.13 公路护栏防护等级 protection level of highway barriers
 按照设计防护能量或设计防护速度对公路护栏安全性能划分的等级。

2.0.14 设计防护能量 design protection energy
 护栏标准段、护栏过渡段和中央分隔带开口护栏能够安全防护的车辆最大碰撞能量。

2.0.15 设计防护速度 design protection velocity
 护栏端头和防撞垫能够安全防护的小型客车最大碰撞速度。

2.0.16 碰撞车型 impact vehicle type
 用于实车足尺碰撞试验的试验车辆类型。

2.0.17 试验碰撞条件 impact test conditions
 实车足尺碰撞试验时,对于试验护栏所采用的碰撞车型、车辆总质量、碰撞速度和碰撞角度的组合。

2.0.18 实车足尺碰撞试验 full-scale impact test with real vehicle
 按照规定的试验碰撞条件采用试验车辆对1:1比例的试验护栏进行碰撞试验,根据检测的试验数据评价试验护栏安全性能的试验方法。

2.0.19 碰撞点 impact point
 实车足尺碰撞试验时,试验护栏上最先被车辆碰撞处的地面投影点。

2.0.20 驶离点 exit point
 实车足尺碰撞试验时,车辆首次碰撞试验护栏的轮迹与试验护栏碰撞前迎撞面最内边缘的地面投影线最后相交的点。

2.0.21 碰撞速度 impact velocity
 试验车辆在碰撞点前6m处的行驶速度。

2.0.22 碰撞角度 impact angle
 对于护栏标准段、护栏过渡段、中央分隔带开口护栏和防撞垫,碰撞角度是指车辆碰撞试验护栏初始瞬间,车辆纵向中心线与试验护栏纵轴线间的夹角;对于护栏端头,碰撞角度是指车辆碰撞护栏端头初始瞬间,车辆纵向中心线与护栏端头连接的护栏标准段纵轴线间的夹角。

2.0.23 导向驶出框 redirective exit box
 为评价试验护栏导向功能,对车辆碰撞试验护栏后的运行轮迹所规定的安全范围。

2.0.24 乘员碰撞速度 (OIV) occupant impact velocity
 实车足尺碰撞试验时,小型客车碰撞试验护栏过程中,假想的乘员头部与乘员舱内部碰撞的瞬时相对速度。

2.0.25 乘员碰撞后加速度 (ORA) occupant ridedown acceleration
 实车足尺碰撞试验时,小型客车碰撞试验护栏过程中,假想的乘员头部与乘员舱内部碰撞后,假想的乘员头部与车辆共同经受的车辆重心处加速度10ms间隔平均值的最大值。

2.0.26 护栏最大横向动态变形值 (D) maximum dynamic lateral deflection of highway barri-ers
 车辆碰撞试验护栏过程中,试验护栏变形后迎撞面相对于其初始位置的最大横向水平位移。

2.0.27 护栏最大横向动态位移外延值 (W) maximum dynamic widening distance of lateral deflection of highway barriers
 车辆碰撞试验护栏过程中,试验护栏变形后最外边缘相对于试验护栏碰撞前最内边缘的最大横向水平距离。

2.0.28 车辆最大动态外倾值 (VI) maximum dynamic vehicle incline-out distance
 大中型车辆(包括特大型客车)碰撞试验护栏过程中外倾时,车辆最外边缘相对于试验护栏碰撞前最内边缘的最大横向水平距离。

2.0.29 车辆最大动态外倾当量值 (VIn) normalized maximum dynamic vehicle incline-ont distance
 实车足尺碰撞试验测出的车辆最大动态外倾值(VI)按照车辆总高4.2m换算后的车辆最大动态外倾值。

C10 2 术语(JTG C10-2007公路勘测规范)

2.0.1 公路勘测 highway reconnaissance
采用测量、调查等手段,采集、搜集路线所经地区的社会现状、经济发展、人文景观、地形、地质、气象等资料,进行必要的计算、绘制图表,以取得满足公路设计需要的空间数据、信息,并根据要求提供相应勘测成果的活动。

2.0.2 独立坐标系 independent coordinate system
任意选定原点和坐标轴,其投影面为固定基准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独立坐标系是相对于国家统一坐标系而言的,以测区中某一经度线作为中央子午线,以测区某一高程面作为投影面而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该坐标系建立的控制网可与国家坐标系进行换算。

2.0.3 假定坐标系 assumed coordinate system
任意假定原点、坐标轴方向,长度不经过投影变形改正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般是假定一个点的坐标(不要使测区出现负值坐标)及一条边的方位角,在测量平面上直接计算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2.0.4 检测 check survey
采用某种测量手段对平面、高程控制测量点进行测量,以检查原控制测量网的精度或确认原控制测量桩是否被移动的活动。

2.0.5 复测 repeating survey
采用与原测量同精度的测量方法对原有平面、高程控制测量网进行测量,并重新平差计算提供新的测量成果的活动。

2.0.6 首级控制网 first control survey network
为建立路线控制网而施测的覆盖全路线的高等级控制测量网。

2.0.7 路线控制网 control survey network of highways
为满足公路路线测量而建立的控制测量网。

2.0.8 工点控制网 control survey network of structural buildinngs
为满足桥、隧、交叉以及其他工点设计需要而建立的控制测量网。

2.0.9 地形图修测 modifying survey of rclief map
修改原地形图中地形、地物已发生变化部分的测量活动。

2.0.10 补测 supplement survey
由于原地形图的测绘范围不够或控制点被损坏等进行的补充测量活动。

2.0.11 正射影像地形图 orthophotomap
将航摄影像或遥感图像的微小面积作为纠正单元,通过纠正单元对像片倾斜和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进行纠正并绘有等高线的影像图。

2.0.12 控制测量桩 stakes for control measure
GPS点、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等控制点桩。

2.0.13 路线控制桩 stakes for control line
路线起终点桩、公里桩、曲线要素桩、交点桩、转点桩、断链桩等。

2.0.14 标志桩 stakes for center line and indication
路线中桩和指示桩。

D31-02 2.1 术语(JTG/T D31-02-2013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

2.1.1 软土 soft soil
 天然含水率高、天然孔隙比大、抗剪强度低、压缩性高的细粒土,包括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等。

2.1.2 淤泥 mud
 在静水和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含有机质的细粒土。

2.1.3 淤泥质土 muddy soil
 在静水和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1.5、含有机质的细粒土。

2.1.4 泥炭 peat
 喜水植物枯萎后,在缺氧条件下经缓慢分解而形成的泥沼覆盖层。常为内陆湖沼沉积,有机质含量大于或等于60%,大部分尚未完全分解,呈纤维状,孔隙比一般大于10。

2.1.5 泥炭质土 peaty soil
 有机质含量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60%,大部分完全分解,有臭味,呈黑泥状的细粒土和腐殖质土。

2.1.6 软土地基 soft ground
 有软土层分布,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滑移或过大沉降变形的土质地基。

2.1.7 复合地基 composite foundation
 通过置换天然地基部分土体、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强化地基部分土体,或设置加筋材料使天然地基的部分土体得到增强,从而形成由基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

2.1.8 最终沉降 final settlement
 在上部设计荷载作用下,地基从加载起始日至无限长时间内所发生的沉降。

2.1.9 总沉降 total settlement
 在上部设计荷载作用下,地基从加载起始日至路面设计使用年限末所发生的沉降。

2.1.10 容许工后沉降 permissible post-construction settlement
 在上部设计荷载作用下,地基从路面竣工之日至路面设计使用年限末容许产生的沉降。

2.1.11 堆载预压 preloading
 在软土地基上施加荷载,促使地基排水、固结、压密,以提高地基强度,减少在设计荷载作用下产生工后沉降的处理方法。堆载预压分等载预压、超载预压和欠载预压。预压荷载等于路堤设计荷载的,称为等载预压;预压荷载超过路堤设计荷载的,称为超载预压;预压荷载小于路堤设计荷载的,称为欠载预压。

2.1.12 预压期 preloading period
 预压施加荷载所持续的时间。从完成全部预压荷载施加后开始计算。

2.1.13 砂砾垫层 sandgravel mat
 设置在路堤基底与软土地基表面之间的砂砾材料层。

2.1.14 轻质路堤 lightweight embankment
 采用粉煤灰、泡沫塑料等轻质材料修筑的路堤。

2.1.15 粉煤灰路堤 fly-ash embankment
 全部或部分采用粉煤灰修筑的路堤。

2.1.16 土工泡沫塑料路堤 geofoam embankment
 用发泡聚苯乙烯(EPS)块修筑的路堤。

2.1.17 现浇泡沫轻质土路堤 embankment of cast-in-situ foamed lightweight soil
 采用在砂等原料土中按照一定比例添加固化剂、水和气泡,经现场混合后形成的轻质材料修筑的路堤。

2.1.18 加筋路堤 reinforced embankment
 在路堤中适当位置设置加筋材料的路堤。

2.1.19 吹填砂路堤 dredger fill embankment
 采用水力吹填法,利用疏浚江河、湖泊、海滨时挖除的泥砂填筑的路堤。

2.1.20 反压护道 counter weight fill
 位于路堤两侧(或一侧)起反压作用的、具有一定宽度和厚度的填筑体。

2.1.21 竖向排水体 vertical drain
 在软土地基中设置的用于形成竖向排水通道,加速软土固结的排水体。

2.1.22 真空预压 vacuum preloading
 通过在软土地基中抽真空形成负压,加速地基排水固结的方法。

2.1.23 粒料桩 granular material column
 以碎石、砂砾、矿渣、砂等松散粒料作桩料,利用专用机械形成的桩体。

2.1.24 加固土桩 solidified soil column
 用具有钻进、回转、喷浆(粉)与搅拌功能的机械在软土地基中将软土与加固剂混合搅拌制成的,具有一定深度、直径,且被固化、有一定强度的桩体。

2.1.25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 cement fly-ash gravel pile
 采用一定比例的水泥、粉煤灰、碎石以及石屑混合料,现场灌注而成的桩体。

2.1.26 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PCC桩) cast-in-place concrete large-diameter pipe pile
 将内外双层套管形成的空心圆柱腔体沉入地基,在腔体内灌注混凝土,拔管之后形成的管状桩体。

2.1.27 爆炸挤淤 explosive displacement
 利用炸药爆炸能量将软土地基中的软土挤开,使事先堆在软土表面的块、片石下沉到设计深度,置换软土的地基处理方法。

2.1.28 隔离墙 dividing wall
 在软土地基中设置的对地基中渗流、竖向沉降或侧向挤压起隔离作用的连续墙体。

2.1.29 强夯 dynamic compaction
 利用大质量夯锤从较高处自由落下对地基产生冲击和振动,降低地基土的压缩性并提高其强度的处理方法。夯锤重多为100~400kN,落距多为6~40m。

2.1.30 强夯置换 dynamic compaction displacement
 强夯时,在夯锤冲击形成的夯坑中,边夯边填碎石、片石等粗颗粒材料置换原地基土,在地基中制成大直径的粒料桩,形成粒料桩复合地基的处理方法。

D40 2.1 术语(JTG D40-201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2.1.1 水泥混凝土路面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以水泥混凝土作面层(配筋或不配筋)的路面。

2.1.2 普通混凝土路面 jointed plain concrete pavement
 除接缝区和局部范围外,面层内均不配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也称素混凝土路面。

2.1.3 钢筋混凝土路面 jointed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面层内配置纵、横向钢筋或钢筋网并设接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4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 continuously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面层内配置纵向连续钢筋和横向钢筋,横向不设缩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5 钢纤维混凝土路面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在混凝土面层中掺入钢纤维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1.6 复合式路面 composite pavement
 面层由两层不同材料类型和力学性质的结构层复合而成的路面。

2.1.7 水泥混凝土预制块路面 concrete block pavement
 面层由水泥混凝土预制块铺砌成的路面。

2.1.8 设计基准期 design reference period
 计算路面结构可靠度时,考虑各项基本度量与时间关系所取用的基准时间段(a)。

2.1.9 安全等级 safety classes
 根据路面结构的重要性和破坏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而划分的设计等级。

2.1.10 可靠度 reliability
 路面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要求设计结构物达到的可靠度称作目标可靠度。

2.1.11 可靠指标 reliability index
 度量路面结构可靠度的一种数量指标。要求设计结构物具有的可靠度指标称作目标可靠指标。

2.1.12 可靠度系数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为保证所设计的结构具有规定的可靠度,而在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中采用的单一综合系数。

D60 2.1 术语(JTG D60-201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2.1.1 设计基准期 design reference period
 为确定可变作用等的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

2.1.2 设计使用年限 design working/service life
 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正常养护条件下,桥涵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或更换,即可按其预定目的使用的年限。

2.1.3 极限状态 limit states
 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2.1.4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ultimate limit states
 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状态。

2.1.5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serviceability limit states
 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值的状态。

2.1.6 设计状况 design situations
 代表一定时段内实际情况的一组设计条件,设计时应做到在该组条件下结构不超越有关的极限状态。

2.1.7 结构耐久性 structural durability
 在设计确定的环境作用和养护、使用条件下,结构及其构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保持其安全性和适用性的能力。

2.1.8 作用 action
 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直接作用,也称为荷载)和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间接作用)。

2.1.9 永久作用 permanent action
 在设计基准期内始终存在且其量值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的作用,或其变化是单调的并趋于某个限值的作用。

2.1.10 可变作用 variable action
 在设计基准期内其量值随时间而变化,且变化值与平均值相比不可忽略不计的作用。

2.1.11 偶然作用 accidental action
 在设计基准期内不一定出现,而一旦出现其量值很大,且持续时间很短的作用。

2.1.12 作用的标准值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an action
 作用的主要代表值,可根据对观测数据的统计、作用的自然界限或工程经验确定。

2.1.13 可变作用的伴随值 accompanying value of a variable action
 在作用组合中,伴随主导作用的可变作用值。可以是组合值、频遇值或准永久值。

2.1.14 作用的代表值 representative value of an action
 极限状态设计所采用的作用值。可以是作用的标准值或可变作用的伴随值。

2.1.15 作用的设计值 design value of an action
 作用的代表值与作用分项系数的乘积。

2.1.16 可变作用的组合值 combination value of a variable action
 使组合后的作用效应的超越概率与该作用单独出现时其标准值作用效应的超越概率趋于一致的作用值;或组合后使结构具有规定可靠指标的作用值。可通过组合值系数对作用标准值的折减来表示。

2.1.17 可变作用的频遇值 frequent value of a variable action
 在设计基准期内被超越的总时间占设计基准期的比率较小的作用值;或被超越的频率限制在规定频率内的作用值。可通过频遇值系数对作用标准值的折减来表示。

2.1.18 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 quasi-permanent value of a variable action
 在设计基准期内被超越的总时间占设计基准期的比率较大的作用值。可通过准永久值系数对作用标准值的折减来表示。

2.1.19 作用效应 effect of action
 由作用引起的结构或结构构件的反应。

2.1.20 作用组合(荷载组合) combination of actions (load combination)
 在不同作用的同时影响下,为验证某一极限状态的结构可靠度而采用的一组作用设计值。

2.1.21 作用基本组合 fundamental combination of actions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永久作用设计值与可变作用设计值的组合。

2.1.22 作用偶然组合 accidental combination of actions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永久作用标准值与可变作用某种代表值、一种偶然作用设计值的组合。

2.1.23 作用频遇组合 frequent combination of actions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永久作用标准值与主导可变作用频遇值、伴随可变作用准永久值的组合。

2.1.24 作用准永久组合 quasi-permanent combination of actions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永久作用标准值与可变作用准永久值的组合。

2.1.25 分项系数 partial safety factor
 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设计时,为保证所设计的结构具有规定的可靠度,在设计表达式中采用的系数。分为作用分项系数和抗力分项系数两类。

2.1.26 结构重要性系数 factor for importance of structure
 对不同安全等级的结构,为使其具有规定的可靠度而采用的分项系数。

D63 2.1 术语(JTG D63-200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2.1.1 地基 subgrade;foundation soil
承受结构作用的土体、岩体。

2.1.2 基础 foundation
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 安全等级 safety classes
为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安全性,根据工程结构破坏所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而划分的设计等级。

2.1.4 作用短期效应组合 combination for short-term action effects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永久作用标准值与可变作用频遇值效应的组合。其中可变作用频遇值为可变作用标准值与频遇值系数的乘积。

2.1.5 作用长期效应组合 combination fo rlong-term action effects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永久作用标准值与可变作用准永久值效应的组合。其中可变作用准永久值为可变作用标准值与准永久值系数的乘积。

2.1.6 承载力容许值 allowable value of beating capacity
地基压力变形曲线上,在线性变形段内某一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

2.1.7 节理 joint
岩体破裂面两侧岩层无明显位移的裂缝或裂隙。

2.1.8 持力层 beating stratum
直接承受基础作用的地层。

2.1.9 下卧层 underlying stratum
位于持力层以下,处于被压缩或可能被剪损的一定深度内的土层。

2.1.10 重力密度(简称重度)gravity density 
单位体积岩土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2.1.11 季节性冻土seasonal frozen soil
冬季冻结、春(夏)季全部融化的土层。

2.1.12 多年冻土 permafrost
冻结状态持续两年以上的土层。

2.1.13 桩基础 pile foundation
由桩以及连接桩顶的承台或系梁所组成的基础。

2.1.14 负摩阻力 negative friction
桩身周围土由于自重固结、自重湿陷、地面附加荷载等原因而产生大于桩身的沉降时,土对桩侧表面所产生的向下摩阻力。

2.1.15 基桩 foundation pile
桩基础中的单桩。

2.1.16 群桩基础 foundation of pile-group
由两根及以上基桩组成的桩基础。

2.1.17 沉井基础 open caisson foundation
上下敞口带刃脚的空心井筒状结构,依靠自重或配以助沉措施下沉至设计标高处,以井筒作为结构的基础。

2.1.18 地基处理 ground treatment
为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用的工程措施。

2.1.19 切向冻胀力tangential frost-heave
地基土在冻结膨胀时所产生的作用方向平行于基础侧面的力。

2.1.20 地下连续墙 underground diaphragm wall
在地面以下为截水防渗、挡土和承受作用而建造的连续墙壁。

D64-01 2.1 术语(JTG/TD64-01-2015公路钢混组合桥梁设计与施工规范)

2.1.1 钢混组合桥梁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ridge
 梁、主塔、拱等主要受力部分由钢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结合形成的组合构件或混合构件组成的桥梁。本规范简称组合桥梁。

2.1.2 钢混组合梁 composite beam
 由钢梁和混凝土板连成整体并且在横截面内能够共同受力的梁。本规范简称组合梁。

2.1.3 钢混混合梁 hybrid beam
 在顺桥向由钢梁与钢筋(预应力)混凝土梁通过结合部结合在一起共同受力的梁。本规范简称混合梁。

2.1.4 钢混组合构件 composite member
 在同一截面内,由钢和混凝土两种材料有效结合并通过连接件共同受力的构件。本规范简称组合构件。

2.1.5 钢混混合构件 hybrid member
 由钢构件、混凝土构件或组合构件组合在一起共同受力的构件。本规范简称混合结构。

2.1.6 结合部 connection part
 使钢构件和混凝土构件相互结合、共同受力的部分。

2.1.7 连接件 connector
 将钢与混凝土两种材料连接组合在一起共同受力的构件。

2.1.8 叠合混凝土板 concrete slab combined with precast slabs and concrete cast in-site
 在预制板上加浇一层现浇混凝土,当现浇混凝土硬化后两者形成整体共同工作的桥面板。

D70 2.1 术语(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2.1.1 公路隧道 road tunnel
供汽车和行人通行的隧道,—般分为汽车专用和汽车与行人混用的隧道。

2.1.2 山岭隧道 mountain tunnel
指贯穿山岭或丘陵的隧道。是相对于城市隧道和水下隧道,表示修建场所不同的名称。

2.1.3 岩石质量指标 Rock Quality Designation(RQD)
指l0cm以上长度的岩心累计的钻孔长度百分比。

2.1.4 岩体分级 rock mass classification
以土木上程为对象,将岩石集合体(岩体)分成稳定程度不同的若干级别。

2.1.5 环境调杳 environmental、survey
因修建隧道而对路线周围的环境影响进行的调查。

2.1.6 水文调查 hydrological survey
对隧道工程及周边环境有影响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所进行的调查。

2 .1.7 地质调查 geological survey
为了解岩体或地层的分布、形成年代、风化程度或地质构造等而进行的调查。

2.1.8 隧道涌水water inflow into tunnel
伴随隧道开挖,从隧道周边围岩流入隧道内的地下水。

2.1.9 荷载 load
指作用于结构物而使结构产生应力的力量。

2.1.10 围岩压力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隧道开挖后,因围岩变形或松散等原因,作用于洞室周边岩体或支护结构上的压力。

2.1.11 偏压 unsyrmmetrical pressure
作用于隧道的压力左右不对称,一侧压力特大的情况;作用于隧道结构上的不对称荷载。

2.1.12 松散压力 loosening pressure
指因隧道的开挖爆破、支护的下沉以及衬砌背后的空隙等原因,致使隧道周边的围岩产生松动,以相当于一定高度的围岩重力,作为直接荷载作用于隧道支护和衬砌上的土压。

2.1.13 新奥法 NATM(New Austrian Tunneling Method)
新奥法是应用岩体力学的理论,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为基点,采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地进行支护,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量测、监控来指导隧道和地下工程设计施工的方法和原则。

2.1.14 净空断面(内轮廓) inner section
指隧道衬砌内侧的断面面积、形状。

2.1.15 洞门 portal
在隧道的洞门部位,为挡土、坡面防护等而设置的隧道结构物。

2.1.16 衬砌lining
为控制和防止围岩的变形或坍落,确保围岩的稳定,或为处理涌水和漏水,或为隧道的内空整齐或美观等目的,将隧道的周边围岩被覆起来的结构体。

2.1.17 仰拱 invert
为改善隧道上部支护结构受力条件而设置在隧道底部的反向拱形结构。

2.1.18 小净距隧道 neighburhood tunnel
指上下行双洞洞壁净距较小,不能按独立双洞考虑的隧道结构。

2.1.19 连拱隧道 multi-arch tunnel
指两洞拱部衬砌结构通过中柱相连接的隧道结构。

2.1.20 竖井 vertical shaft
为改善营运通风或施工条件而竖向设置的坑道。

2.1.21 斜井 incline,inclined shaft
为改善营运通风或施工条件按一定倾斜角度设置的坑道。

2.1.22 横通道 horizontal edit
将隧道划分成几个工区进行施工时,为搬入材料和出渣等而设置的大体上接近水平的作业坑道。横通道有时也可用于营运通风。

2.1.23 超前导坑 advancing drift
因隧道断面较大或围岩条件复杂等,在开挖中采用全断面法有困难的情况下,往往在隧道的开挖断面内超前开挖小断面的隧道,这种小断面的隧道称为超前导坑。

2.1.24 通风 ventilation
将隧道内有害气体排出洞外的一种换气行为。


2.1.25照明 lighting
通过在隧道内设置灯具,达到行车安全所要求的亮度。

D81 2 术语(JTG 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2.0.1 净区 clear zone
 公路车行道以外,无障碍物、车辆驶出车行道后可以停车或驶回公路的带状区域。

2.0.2 护栏标准段 standard sections of highway barriers
 断面结构形式保持不变并在一定长度范围内连续设置的公路护栏结构段。

2.0.3 护栏过渡段 transition sections of highway barriers
 设置于两种不同结构形式或不同防护等级的公路护栏之间、连接平顺、结构刚度平稳过渡的公路护栏结构段。

2.0.4 路侧护栏 roadside barrier
 设置于公路路侧建筑限界以外的护栏。

2.0.5 中央分隔带护栏 median barrier
 设置于公路中央分隔带内的护栏。

2.0.6 中央分隔带开口护栏 moveable highway barrier of median opening
 设置于公路中央分隔带开口处、具有开启功能的公路护栏结构段。

2.0.7 刚性护栏 rigid barrier
 车辆碰撞后基本不变形的护栏。混凝土护栏是主要代表形式,车辆碰撞时通过爬高并转向来吸收碰撞能量。

2.0.8 半刚性护栏 semi-rigid barrier
 车辆碰撞后有一定的变形,又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的护栏。波形梁护栏是主要代表形式,车辆碰撞时利用土基、立柱、波纹状钢板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

2.0.9 柔性护栏 flexible barrier
 具有较大缓冲能力的韧性护栏结构。缆索护栏是主要代表形式,车辆碰撞时依靠缆索的拉应力来吸收碰撞能量。

2.0.10 缓冲设施 impact attenuator
 设置于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区、停车区出口处的分流鼻端、收费岛头,或者护栏端部等,可以减缓冲击、降低碰撞车辆和车内人员伤害的设施,主要形式有防撞端头、防撞垫等。

2.0.11 防撞端头 crashworthy terminal
 设置于护栏的迎车流方向起点,和护栏连接在一起,对碰撞车辆起阻挡、缓冲和导向作用的设施。

2.0.12 防撞垫 crash cushion
 设置于公路交通分流处的障碍物或其他位置的障碍物前端的一种缓冲设施,车辆碰撞时通过自体变形吸收碰撞能量,从而降低乘员的伤害程度。防撞垫可分为可导向防撞垫和非导向防撞垫。

2.0.13 隔离设施 traffic separation facilities
 分隔双向或同向交通、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辆和行人等的设施。

2.0.14 视线诱导设施 visual guiding devices
 指示公路线形轮廓及行车方向的设施,主要包括轮廓标、合流诱导标,线形诱导标、隧道轮廓带、示警桩、示警墩、道口标柱等。

2.0.15 隔离栅 fencing
 设置于公路沿线两侧,阻止人、动物进入公路或沿线其他禁入区域,防止非法侵占公路用地的设施。

2.0.16 防落网 preventing fallen object fence
 设置于公路桥梁两侧防止抛扔的物品、杂物或运输散落物进入桥梁下铁路、通航河流或交通量较大的公路的设施,称为防落物网。
 设置于公路路堑边坡防止落石进入公路建筑限界内的柔性防护设施,称为防落石网。
 防落物网和防落石网统称为防落网。

2.0.17 防眩设施 anti-glare facility
 防止夜间行车受对向车辆前照灯炫目影响的设施。

2.0.18 防风栅 wind fence
 设置在公路上风侧或公路两侧,减轻强风对公路行驶车辆影响的设施。

2.0.19 防雪栅 snow fence
 设置在公路上风侧或公路两侧,减轻风吹雪对公路影响的设施。

2.0.20 积雪标杆 snow marker post
 在可能严重积雪的路段,设置于公路两侧指示公路路面边缘的设施。

2.0.21 减速丘 speed hump
 设置于车行道或延展到整个公路路面宽度的弧形凸起区域,配合相应的交通标志和标线,起到提醒驾驶人控制车速的作用。

GB14886 3.1 术语和定义(GB 14886-2016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

 GB/T 3141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闪光警告信号灯 flash signal
  由一个黄色无图案图形单元构成的道路交通信号灯。工作状态闪烁,表示车辆、行人通行时应注意瞭望,在确保安全后通过。

3.1.2 安全停车视距三角形 fight triangle
 平面交叉路口处,以任一进口道的最外侧的车道中线与右侧相交道路进口道最内侧的车道中线的交点为顶点,沿两条车道中线按其限制车速行驶所需要的安全停车视距长度为两边,所组成的三角形区域。

3.1.3 基准轴 reference axis
 垂直于出光面的水平投影面并通过出光面几何中心的一条直线。
 [GB 14887-2011,定义3.2]

3.1.4 信号灯安装离度 installation height or signal
 由信号灯的最低点至路面的垂直距离。

3.1.5  信号灯悬臂长度 cantilever length of signal
 由信号灯灯杆立杆至信号灯最远点的距离。

3.1.6  可变导向车道 reversible lane
 在平面交叉口,根据交通流需求可改变车辆前进方向的导向车道。

3.1.7  潮汐车道 tidal flow lane
 在道路路段,根据交通流需求可改变车辆行驶方向的车道。
 [GB 14887-2011,定义3.2]

3.1.8  行人过街安全岛 pedestrian refuge island
 为提供行人过街驻足空间而设置在道路路面上的各种岛状设施。

3.1.9  行人二次过街 two-stage crossing
 行人过街时需要在行人过街安全岛等待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情形。

| 主页 | 道路检索 | 资源目录 | 道路设计指引 | (手机建议横屏浏览)服务支持QQ274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