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公共图书 |
BA公共电子书 |
BB公共音频 |
BC公共视频 |
|
|
|
| 东京审判 | 二战历史审判 | 后现代虚无主义 | 历史当代性 | 地理障碍 | 历史地理框架 | 历史 |
中共党史网 http://www.zgdsw.org.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http://www.hprc.org.cn/ 人民网-党史频道 http://dangshi.people.com.cn/ 古都与移民(20040116) | 网页链接 |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如何看待"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2019-03-04) | 柯林武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2012-11-22)
梁启超:“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大英百科全书》(1880年版):“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
东京审判确实是一段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基于您提供的框架,我进行了一些补充和扩展,以便更全面地理解这场审判。
对您提供信息的肯定与补充
您总结的审判背景与意义以及审判过程与争议是核心要点。以下是进一步的阐释和补充:
一、审判背景与意义的深化
- 法律基石:东京审判与欧洲的纽伦堡审判共同开创了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先例。它们首次在国际法庭上确立了 “反和平罪”(侵略罪) 和 “反人类罪” 的概念,将“计划、准备、发动或进行侵略战争”定义为国际性犯罪。这为后来的国际刑事法院(ICC)奠定了基础。
- 中国的关键角色:中国作为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在审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提交系统性的证据文件外,中国检察官向哲濬、法官梅汝璈等代表,在法庭上据理力争,克服了战后初期中国国力孱弱带来的种种困难,确保了中国的苦难和诉求得到充分倾听。
二、审判过程与争议的延伸
- 主要争议点:
- “胜利者的正义”:批评者认为,审判由战胜国主导,法官均来自胜利方,缺乏中立性。被告方质疑同盟国自身的某些行为(如美军对日本城市的无差别轰炸、原子弹轰炸)是否也应被审判。
- 天皇责任问题:出于美国战后接管日本、维持社会稳定的政治需要,昭和天皇裕仁的战争责任被刻意豁免,未受到任何起诉。这是东京审判遗留的最大历史争议之一。
- 法律溯及力:辩方主张,“反和平罪”等罪名在战前并不存在,用事后创建的法律追究战前行为,违反了“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法庭则援引了《非战公约》等国际条约,认为这些罪行早已被国际社会所谴责。
- 量刑分歧的细节:11名法官中对所有被告均判处死刑的并非多数。最终7人的死刑判决是激烈辩论的结果。特别是庭长威廉·韦伯(澳大利亚)主张像对待拿破仑一样,将战犯流放而非处决。印度法官拉达宾诺德·巴尔更是发表了著名的异议书,认为所有被告应被无罪释放,其理由主要基于上述的法律程序争议。
三、补充维度:审判结果与深远影响
审判结果
最终,28名甲级战犯被告中:
- 绞刑(7人):东条英机(首相)、板垣征四郎(陆相)、土肥原贤二(特务)、松井石根(南京大屠杀元凶)、木村兵太郎、广田弘毅(首相)、武藤章。
- 终身监禁(16人):包括策划九一八事变的铃木贞一、外相重光葵等。后续部分人因健康原因被假释或减刑。
- 有期徒刑(2人):东乡茂德(20年)、重光葵(7年,后与终身监禁合并)。
- 审理中病死/免诉(3人):松冈洋右(外相)、永野修身(军令部总长)在审判期间病死;大川周明(极端民族主义者)因被诊断为精神病而免予起诉。
历史影响与遗产
- 历史定性与教育:审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证据和证词(庭审记录近5万页,证据文件超4000件),以国际司法形式彻底否定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为历史定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铁证。它是战后日本进行历史反思的重要(尽管在其国内仍有争议)依据。
- 国际刑法的奠基:与纽伦堡原则一起,奠定了追究个人国际犯罪责任的法律基础,直接影响了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等的设立。
- 东亚历史的长期回响:审判并未彻底清算日本的战争责任(如天皇免责、731部队罪行因与美国交易而被掩盖、许多乙丙级战犯被轻判或提前释放),留下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至今仍影响着日本与邻国(特别是中、韩)的关系。
总结
东京审判是一次不完美的正义。它在极其复杂的战后政治环境中,努力地用法律手段清算战争罪行,确立了重要的国际法原则,并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录。然而,其过程中的政治考量、法律争议和历史遗留问题,也使其成为国际社会持续研究和辩论的课题。它不仅是二战的历史句点,更是一直延续至今的历史思考的起点。
| 主页 | 道路检索 | 资源目录 | 道路设计指引 | (手机建议横屏浏览)服务支持